晋朝虽然实行了科举选士制度,但并不彻底,科举考试也不是定期举行,从宣宗开创科举到现在的近四百年时间,科举考试时有时无,每一次考试的间隔时间都很长,短则五年,长则数十年,所🇿🞗🔒以说在晋朝,科举考试并不是常态,而只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比如延续了许多年的察举制,还有门荫制。
门荫者,即🖜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
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孙一等。🛩🟇🛂
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和征召。
在科举受到门阀世家集团的强烈抵触,而不能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常态之下,不管是门荫还是察举制,都是被门阀世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底层通往上层的仕途之路,依旧📓🚜被门阀世家集团所操控。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武宗一朝,在政治权利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之后,武宗对各项制度再次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比如科举考试,开始按照严格的时间与要求,每两年举行一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断科举考试,武宗还定下一个规矩,不经地方,无进士功名在身者,不得为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挡住了门阀世家集团对核心政权的长期霸占,一批优秀的底层贫寒士人,开始有机会进入政治核心。
除此之外,武🙪🍊🆖宗对底🙻层官员的晋升之路,开始放宽与重视。
官吏之名,七品🐤之上称为🚃🐬官,七品之下则是吏。
吏是整个社会权利阶层之中,最底层的存在,🎫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出身寒门,虽然走上了仕途,但是不管怎么努力,却是终身难以晋升🕢,以至于许多有才之士被埋没,没有出头之地。
科举考试虽然给了寒门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有多少呢?恐怕是不多的,就算是以清廉公正而著称的一代名相杨道嗣与刘桀,他们两人分别相续监察了五届科举考试,每届不到两百人的名额,能够考上进士的寒门子弟,也不过三五十人,而这也已经被世人称为公正与公平,可以想象的到🐾🅜,在他们之前的历届科举考试,能够以真材实料考上进士的寒门子弟,又能有多少呢?
在最高🙈权力统治这个阶层,门阀世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这个阶🌠🀜♔层,会给寒门子弟多少机会呢?
所以,武宗在一定程度上改革科举的同时,又是大力发展底层寒🟑门有才之士。
在晋朝,考上举人,就已经有了进入仕途的资格,但这种资格的潜力太差,世家子弟有了举人功名,考不上进士,还🏆🗸能通过门荫与察举,寻找新的出路,而寒门子弟,考不上进士,只有举人功名在身,就算进入官府做事,也只能是八品九品的小吏,而且此生很难再有晋升之路。
武宗给了他们机会。
流外铨从武宗开🐤始,成为晋朝除科举、门荫、察举之外的第四种选官制度。
流外铨是针对地方各级衙门的吏员而设,他们其中有很多人甚至连品级都没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朝廷按年度对其这类吏员的功过行能进行考课,经三考逐级升转,最后可以经考试人流,成为正式品官,也或是得到品级的提升,这种集考♷核、选拔、任用为一体的流外官铨选程序,虽然程序复杂,制度森严,很多人依旧没有机会,甚至是被逐出官府衙门,从此失业,但它却给了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少数人,一个晋升的机会与出路。
说到底🙈,这是一个人分三六九等的世界,门阀世家集团占据主导🟑,他们掌控了包括政治、财富、土地在内的绝对优势地位,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千难万难。
但也有一些🖜人从其他途径找到出路,🅧最终走上政治的核心,比如外戚😍⛱,还比如以军功出将入相。
别的不说,当朝左相李忠就是如此,以辉煌的军功跻身权利的最高层,还有李勋,⛆😌半军功,半外戚,也是以贫寒的出身,最终跻身权利的核心阶👯层。
但通过这种方式上来的人,终归不是主流,既是少数派,就要受到多数派的排挤,他们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太重,限制太大,李勋不过做了一个多月的相国,对此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他想和别人和睦相处,却被对方敬而远之,甚至是敌视,或许是身在高位,以及赵询很大程度上的扶持,李勋还感觉不到太多东西,但那种无形的排挤与距离,却是让李勋非常不舒服。
李勋从沉思之中醒来,颇为感叹的说道:“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或许我还🞥是太单纯了。”
司马图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给李勋:“主公,这是范先生的来信,一个时🞥辰前刚刚传来。”
李勋接过信:“你看过了?”
司马图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已经看过了。
李勋🕻拿出信观看🐤,范中允在心中说了说西域和陇右两地目前的局势,陇右西部七州之地依旧平静,但是西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