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子孙,可能会有比自己聪慧的,也可能会有比自己强势的,但绝不会有比自己更有见识的。
他们接受这个时代的教化,越是聪慧的君王,越不好接受自己铺就的架构,就越容易去折腾。
想多了,也想早了,或许再过些年,自己会有成型的方案。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后世人,赵曦最明白这一点。这也是赵曦在推动整个改革过程时,没有大刀阔斧,没有血流满地,一切都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原因。
要我做和我要做,所产生的结果大不同。
就比如现在,整个国朝的风气,已经开始趋向于向工商业要利润,而不再局限于土地的收成。也开始萌生了扩张的念头,而不再认为除了中原都是蛮荒。
儿子们的教导,赵曦也没有疏忽过,一有空就会有意无意的引导,虽然不至于传教自由民主平等,但也多多少少让他们知晓一些后世的价值观。
这对于皇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赵曦有些不确定了。
即便是后世,也从来不缺争权夺利的豪门恶心事,更何况还是皇位…~
或许遵循当下的价值观才合适吧?谁知道呢!
“官家,夜深了……”
若不是王中正提醒,赵曦都忘记时间了。
翻看了一堆的奏折,又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想些乱七八糟的事……
“中正,听说你有儿子?”
赵曦也分不清到底是烦的还是闲的,居然跟这个憨货聊这些了。
“回官家,是从族里送过来给小的继承香火的。”
“族里过继?用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个人的?相信你族里不止是一个人想做你的儿子吧?”
“回官家,族老推举的。小的很少回乡,自然无法知道优劣。不过从此子的表现看,族老还是用了心的。”
民主决策吗?或许是吧。宗亲氏族,应该从来不缺民主吧?皇家又该如何呢?赵曦又乱想了。
……
当下的朝廷有三件大事,第一便是近五十万禁军转民或者说另外安置的问题。
第二件就是酝酿很久,即将进入伤筋动骨阶段的官制改革。
另外一件是指,因为禁军安置后,在这次大战中暴露出来兵员不足的问题。
每一件都不是小事。可赵曦自回来还没有过朝会,并不知道臣工的思潮如何,或者说赵曦懒得去知道。
这三件事,都不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