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都市>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二九章 大变革的开始
    另外,这几天,富弼静下心来,也与内阁的诸位讨论过责任书的问题,似乎他也觉得签订责任书的事宜有些不妥了。

    王介甫的观点也许是对的:责任书虽然包罗万象,但官家并没有将任何一项具体化。能否完成,或者完成那些项目指标,包括确定指标,完成到何种程度等等,不在朝廷,在州府和衙门。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措施,不是强令,还是基于自愿的基础。朝臣没有签订责任书,不是没有担当就是安于现状。

    再结合官家的这番话······或许自己真的误解了,也或许真的存在所谓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关键是,讲武堂轮训就能改变这些吗?

    “官家,老臣不反对轮训议政,或者说是因为不清楚讲武堂的教义所在,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朝臣若真如官家所言,存在思想僵化,不敢担当,懒政怠政,不思进取,故步自封,享乐严重。讲武堂的轮训可以改变?”

    “议政是国朝中坚,老臣认同。不论朝廷的何种方略,若要得以在国朝实行,必须是议政能真正领会。老臣以为,可否想让内阁熟悉讲武堂的教化体系,从而对议政轮训有个正确的评价?”

    从老护卫营开始,不管是护卫营还是讲武堂,就一直独立于朝堂之外。富弼,包括内阁以及朝臣,能感受到的,只是经过讲武堂教化的成果,新军、监察官、潜邸旧臣、工坊城等等,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讲武堂官家那种教义。

    官家既然有意轮训议政,这就意味着官家这是要放开讲武堂的教化体系。

    富弼说完,明显的感觉到官家有点愣神。他以为官家是犹豫,却没想到赵曦是恍然。

    自以为是害死人!在赵曦的脑子里,他一直以为讲武堂,也就是老护卫营的那一套理论,已经在朝廷算众所周知了。听富弼这样一说,他才想起,一直以来朝臣都在回避讲武堂的一切,一直看作是官家,或者说是皇家独有独享的。

    这误会大的。

    “阁老以为是令欧阳公讲学还是开放讲武堂为妥?”

    “官家,老臣以为,若是欧阳公讲学,势必会造成类似学术学派争辩的情形。老臣以为开放讲武堂教化体系为善。”

    体系?或许算吧。那只是赵曦将自己印象中的一些知识,或者说一鳞半爪更合适,在现实的基础上,以辩证法、忠诚教育为主,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形成的一套理论。

    所谓的理论体系,应该说是赵曦记忆中诸多内容的选择性拼凑。比如,阐述了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论点。比如,阐述了家国天下的辩证关系。从借上古先贤的片言只语,到后世各个时期的伟人名人的见解。堪堪形成一个看似成体系的学术。

    不管怎样,讲武堂官家的理论,还是在内阁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是赵曦从护卫营筹建开始就着手撰写的······或者说背诵也无不可。当然,这里面是有赵曦心血的,毕竟他需要与现今的学术层面结合。挺艰难的。

    要说最忙碌的,应该是浸淫官家的这套理论,并深深被折服的欧阳修了,甚至连章惇和苏辙,也时不时被内阁大臣邀请对官家理论释义。

    同时,像吕公著、韩缜、苏颂等潜邸旧臣,也不得不整理自己这些年接受官家教化的内容,以备与内阁大臣一起探讨。

    一个经过历史验证的理论,在正确性上是难以被质疑的,区别就在于相对于现在的时代,这一套理论缺少了中间渐进的过程。然而,大宋本来就是一个新旧学术理论交替的时代,就是一个文华繁荣的时代,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又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大宋内阁,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智慧,弥补了脱节和不完善的环节。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在相互的交流和验证中,赵曦这一套基于后世组织教育。似是而非的理论,在内阁大臣中被接受了。

    这才是大变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