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政事堂的相公们而言,下一代君王跟他们基本不相干了。至于官家的心思,没必要再去费心猜。
至于二皇子出宫还是游历,那更是没人多嘴了。
国朝历来重视科考,一切都为考举让路。役兵法、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再一次延后推动,老六家呈上来的驿站改制方案,就更不用说了。
从政和一年起,赵曦就把科考规定为三年一大比,并将这一点着为永例。
这是赵曦执政后的第三个大比之年,也是太子准备参加考举的一年。
……
“派人去看榜去了?”
见滔娘坐立不安,还不停的张望,就知道滔娘在担心儿子是不是考中了。
挺奇怪,皇家居然还忧心此事。
其实,赵曦也是操心这事,否则不会丢下公务来内苑了。
“三哥……”
“别担心,相信自己的儿子!”
其实儿子去参加考举,对于已经是太子的儿子,担着很大的风险的。
之所以把科考称为大比,这名词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了。是不是人才,在国朝的认知上,科考就是一个衡量标准。
太子考中好说,一旦落榜,对于他本人的打击不说,就是知晓这件事的臣工,对于太子的认同也会有所变化。
从某些角度来评判,得不偿失。
还有就是,既然太子开了这个头,那接下来的皇子都这样要求时,赵曦没有拒绝的理由。那么,一旦有其他皇子考中…~后患无穷呀!
还好,二皇子好像在回避,在开科之前,就向赵曦辞行了,真正的去游历,去见识大宋的大好河山了。
“中了……中了……考中了!禀报官家,娘娘,太子考中了,放榜排第三十九名……”
内监的一声嚎,就连赵曦也有些激动,没忍住,站起身还挥了挥手……
接下来,太子像其他贡生一样,在贡院参加了殿试,也同其他新科进士一样,参加了琼林宴……
出任宜州推官?赵曦没想到吏部递上来,对这一届进士安排的奏本中,太子的职衔居然是宜州推官。
这…~赵曦又反过来想,或许是太子所愿吧。
宜州,作为大理矿城进入国朝的第一站,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太子先后在讲武堂和工坊城待过,自然知道大理矿城对国朝的作用。
此去宜州,怕也是有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