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科幻>陈胜大泽乡传奇 > 四、北斗剑童谣流传
    “北斗出,秦国强,北斗霜,征四方。北斗血,兵死迭,北斗失,大秦缺。”这首有关北斗剑的童谣,历代秦王并不想让它流传,它却一直在各地广为流传。

    据说,在秦惠文王时期,北斗剑曾经有过一次大夏天结霜的奇观。此时正值盛夏酷暑天气,北斗剑却突然结了一层凝霜颗粒,用手一摸,颗粒极其冰凉。

    而刚好那天,秦惠文王在大殿得到消息,秦军已经攻取了巴蜀之地,夺取了富饶的成都平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巴蜀之地物产丰富,对于战争的意义非常重大。

    秦国在此后近百年的战争史上,正因为有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为秦国前线征战提供了足够的粮食,成为秦国统一战争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成都平原粮食的充沛供应,秦赵长平之战相持时期,秦国外出征战绝对不可能坚持如此长的时间。

    此后不久,秦惠文王不仅攻取了巴蜀,还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与商衍之地,在西北方向,秦国还攻取了义渠的大片土地,让秦国疆域进一步开拓,由此秦国开始了征战四方这一伟大而长远的历程。

    而“北斗血”的说法,只是有消息暗传,但始皇帝对于传消息的任何人都是格杀勿论,因此讲不清真假。

    据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长平之战中,白起在战场上杀死赵军近二十万的同时,还将俘虏的二十余万赵军全部坑杀,唯有二百四十名年少的赵国童子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惊山东六国。

    秦军坑杀赵卒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而就在那一天,北斗剑莫名地不再像原来那样乌黑色,而呈现暗红色,甚至有暗红色的水滴沿着剑尖流下来,北斗剑真正流血了。

    而对“北斗失,大秦缺”,这一句谶语各有各的解读和猜测。

    有人猜测是如果北斗剑丢失,可能导致秦国某片国土的割让,有人猜测是大秦良将的缺乏,也有人猜测是始皇帝后继没有优秀子孙,也有人猜测是秦国将要灭亡。但不论哪一种猜测,都是对大秦不利的,都是要想方设法回避的。

    因此在秦国,北斗剑似乎代表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代表了秦国的国运,成为了秦国上下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象征,其重要性非同寻常。

    李斯曾经在朝堂之上很郑重地向始皇帝提出建议,专门修建一座宫殿北斗宫,派几百名重兵把守北斗剑。

    但赵高坚决反对,他反问李斯道,丞相大人,陛下的宏图伟业,如日中天,照耀千古,难道是凭手中这柄北斗剑所铸就的?大人什么时候看见,昔日大秦铁骑,浩浩荡荡,南征北讨,每一座城池的征服,每一寸土地的开拓,什么时候带上过北斗剑,作为战场制胜的法宝了?我大秦百万儿郎,个个英勇善战,战场之上,所向披靡,并没有依靠北斗剑的锋芒,而是士气如虹,战略无双,怎么能将陛下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一柄长剑?

    始皇帝的确对北斗剑心存满满的敬意,毕竟戎马一生,一辈子经过多少惊魂时刻,好多次只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死于刺客剑下,但最后都安然度过。

    年纪越大他越信命,尽管没有俗话说的那样“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人这一辈子,完全靠自己,不讲究命运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北斗剑是否关乎大秦命运他不确信,但也不敢不信。

    但始皇帝更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流行童谣把自己兴大秦,灭六国,建立万世伟业的成就归于北斗剑,本来心里就不舒服,特别是北斗剑流血的传说散开之后,他越发觉得不能把北斗剑的地位放得太高,放得越高越不利于他的功绩。

    另外他也暗下思忖,一柄剑估计也不会有人觊觎,特别是放在大秦宫中,估计谁也没有那个豹子胆,故而只是暗暗派几个高手保护着北斗剑。

    在秦王政三十二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前,始皇帝命令公子扶苏代管朝政,处理大秦帝国内务。

    同时为了提高公子扶苏的地位,在中车府令赵高的强烈建议下,当着群臣的面,始皇帝非常郑重地把北斗剑交给扶苏保管,作为尚方宝剑,有权斩杀任何一个不尊重扶苏意见的王公贵族和大臣。

    始皇帝第四次巡游期间,北斗剑被放置于扶苏公子的景阳殿。

    景阳殿坐北朝南,规模不大,但屋顶高,砖墙厚,琉璃瓦房,里面布置虽然不奢华,但看得出来经过精心设计。除了南面有大门之外,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做了流线型设计,又滑又陡,有人想要从那些方向偷偷溜进去的可能几乎没有。

    与此同时,北斗剑还设有三层防护:

    第一层,门口有十个卫兵昼夜巡逻;

    第二层,景阳殿设置了三把方便而强劲的弓弩,由三名士兵把守,一旦发现有人擅自闯入,就会将其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