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小巧玲珑,一个个还不到巴掌大。
刚烤出来的时候,色泽金黄,上层隆起如小螃蟹,圆润可爱。
所以它还有个名号——“蟹壳黄”!
其做法,和大部分酥点的开头一样,都要先做油皮和酥皮。
面粉加白糖,油和温水,和好醒发,这是油皮。
酥皮,则是以烧热了的油直接淋到面粉里,边烫边搅拌,也捏出一个团子。
然后两团一起。
油面先擀平,酥面铺上去,两层一起卷好,再次擀平。
就开始了起酥,不断的折叠,擀平再折叠。
蟹壳黄严格来说,并没有规定过这酥皮一定要叠多少层。
但对厚度有一个描述。
说正宗的蟹壳黄,应该一层层薄如纸张,是酥的掉渣的最顶级!
当然,现在一般售卖的,是很难达到这个程度了。
唐磊反反复复擀了几轮,估摸着差不多了。
就把面片切成小块,舀起刚才熬的梅干菜酱肉,再次剁了剁包了进去。
从口味来说,这两种面食里的馅儿都调的差不多。
唯一的区别就是包子里的肉粒大,烧饼的则更小,接近臊子了。
有时候还会吃的辣些。
但包好之后的熟法,就大不相同了。
包子要吃软香的,烧饼则是以干酥为美。
越没水分,酥皮越层层分明,油润不腻!
这也是为了保存和携带。
毕竟徽商要走遍大江南北的。
这小烧饼,到了北方干酥爽脆。
到了南方要是受了潮,再回炉烤一烤,立刻就能恢复最开始的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