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流民,自发地朝梅山而去。
有人带头,跟进的人越来越多。
不多时,应天府城南聚集的数万流民,就走了一大半。
这些人拖家带口到了梅山之后,发现这里的条件,果然比之前好了许多。
这半个月中,朱寿也没闲着。
他联系给长干里修房的那些建筑商行,用最快的速度,在梅山脚下建起了一片棚户区。
这个棚户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棚户。
搭建房屋用的材料,都是稍稍处理过的竹板。
充其量就是能够起一个遮风挡雨的作用。
但胜在整齐划一,看着就极为清爽。
最重要的是,如此大的聚集区,还专门规划出来一些倾倒生活垃圾的地方。
朱寿还花大钱,从城里叫来了一堆收夜香的人。
同时,还在梅山脚下挖了一个大湖,供人们吃用。
总而言之,如果不计较房屋的简陋。
这里的生活设施,比很多村落都要好了。
流民们安置下来之后,又有专人挨家挨户上门去登记。
家中谁去做工,打算做工几日,全都一一登记在册。
去挖矿的青壮,自然有朝廷管饭。
但是家中的妇孺,朝廷却是不管的。
朱寿承诺,在棚户区搭设饭堂。
住在这里的妇孺,只要做一些简单的活计,就可以去吃一顿饭。
这个举措,更是让流民们感恩戴德。
一连几天下来,得到这里确切消息的流民越来越多。
最后,规划能够住十万人的棚户区,居然生生扩张了两次。
从徽州来的十五万流民,除了极少数游手好闲之人,全部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