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给儒学开后门,他们支持还来不及。
至于世家,更是欢欣鼓舞。
世家基本上也是靠儒学发达的,他们跟谁过不去,也不会跟儒家学问过不去。
甚至,他们直接把儒家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比如说,这个人既是世家子弟,又是太学学生,概率是很高的。
至于寒门,始终占据的是少数席位,但是并不是没有机会。
比如说,刘可喜欢寒门子弟,而一名中正有推举三人的权利,那么他就会参杂一名寒门子弟。
或者说,刘可直接选任一名寒门大儒为中正,他自然会照顾寒门。
这也是刘可把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
你要是选了三个世家子弟,看你不爽,明年你就不是中正了。
“叔父,这件事就交给你完善,莫要让天下学子觉得不公。”刘可道。
蔡邕当即拜服,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当然,到了最后,太学出了很多吏,而不是官……
这两个选官方法,大概占据了二分之一名额。剩下的二分之一,刘可自然是留给了科举制度。
现在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征辟制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喊你来做官。
因此,寒门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科举,就是相对公平一些,大家一起来考试,优秀的直接录取,都有机会。
若是刘可直接提出科举制度,怕是会被所有人喷死。因为,这极大地损害了士族的利益。
最经典的就是隋炀帝,原本,他再怎么横征暴敛,都影响不到他的统治,毕竟反叛的只是百姓而已。
可是科举制度一起来,世家都跟着反叛,这就受不了了。
隋炀帝一生做事好坏各占一半,比如大运河之类的,但是他的评价秦始皇差远了,这就是得罪知识分子的下场。
有了上面两个铺垫,刘可再提出科举制度,就更加让人容易接受。考试内容是什么?
必定有儒学。
所以蔡邕第一个站出来赞成,道:
“此乃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