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着就要收不了场,王婶儿赶紧上来打圆场。
“哎哟,都是乡里乡亲的,何必要闹到这份儿上呢?”王婶边说边把孙婶儿拉到一边,示意她少说几句。
转而又对苏梓桑说:“桑桑啊,婶子知道,你是又出钱又出力的,我们一不傻二不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王婶儿看着苏梓桑欲言又止。
“大伙儿今天来我这儿,也就是想商量这么个事儿。她们也都没啥坏心思,不过是想多赚点钱,你也别太往心里去。”
虽然王婶儿已经极力把话说得好听些了,但刘氏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说来说去,不还是打得过河拆桥的主意吗?”
王婶儿面露尴尬,回过身看了看其他人。
见大伙儿都垂着头不吭声,她索性/也不当这个“和事佬”了,当即立场分明地表示:
“我做不了别人的主儿,我只能说,我肯定还是要在桑桑家干的。一份蚕卵要三两银子,这钱对你们来说可能并不算多,两三个人凑一凑,就可以合伙买下来了。甚至家里富裕些的,咬咬牙一个人就能买下来单干。
但是我不一样啊,我家里小孩儿正长身体呢,我要给他们念书、交束脩、买纸笔,哪里存的下钱买蚕卵?
我能做做小工,挣点零用钱,能给孩子们多剁点肉吃,改善改善伙食,贴补贴补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也不拦着大家伙儿发财,我没那个发财的命,我就跟着桑桑,挣点儿小钱就成了。”
王婶儿说完,张嫂也立刻站出来表示:“我跟婶子想得一样。我刚生完孩子,需要花钱的地方多,根本存不下养蚕的本钱,我也只要能赚点零用的钱就够了。”
听完这话,苏梓桑噗嗤笑出了声,“怎么,我给你们的工钱真有这么少吗?除却一些大项的开支,管家里基本的开支还是可以的吧?”
苏家村生活的都是一些农人,吃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粮食,平时生活也花不了多少钱。
而且她们养蚕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家里,所以苏梓桑这工钱开得其实并不算低了。
王婶儿听她这么说,就知道她这是消了气,便也笑呵呵地回应道:“够了,够了。”
她们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大部分的人咬咬牙还是能拿得出一二两银子做本钱的。
可眼下这情况,不帮苏梓桑干,显得她们见利忘义。
要是帮苏梓桑干,她们又觉得自己吃了大亏。
纠结之际,苏梓桑率先开了口:“既然今天大伙儿都在,那我正好在这儿一并把消息告诉大家,也省的再跑一趟。
去年我留的蚕种也不多,还坏了一些,现在能用的蚕卵,也就够四五个人养的。而且我也不打算买新的蚕卵,所以大家也别苦着脸了,我本来就没有继续找大家养蚕的意思,我今天来,就是找王婶来的。”
这话一出口,大部分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成了苏梓桑没得蚕卵继续给她们养,而不是她们见利忘义。
又听苏梓桑继续说:“所以大家要想单干,或是几个人合伙养蚕,尽管放心大胆的去,不用顾忌我。有什么不会的,或是遇到了什么麻烦,还可以继续回来找我,我能帮到的,一定会尽量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