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那天家里都收拾好,二叔嬷给编的两张凉席卷好,他家那那两口一大一小的锅也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一件件搬上村长家的牛板车。
“婶子,你们家可真厉害,这就去镇上做买卖了?”大柱赶着车语气羡慕。
东西太多怕累着牛,因此宋亭舟孟晚和常金花都是在跟着车走。
“大郎又要去府城了,也是想着到镇上能多给他挣点路费,也是租人家的院子,三户人家住一个大门里,哪儿有家里自在。”常金花不愿意太高调,但一家三口都搬到镇上太扎眼,这事估计也瞒不住。
柱子听了这话舒心了点,“也是,你家挣得多,花销也大着。”他倒是没多少坏心,但人就是这样,同样在村里穷着,常金花开始做豆腐是有不少人酸她,但也就每天多挣些钱罢了,还是普通老百姓。
再一听人家要搬到镇上,那可就和他们不是一样的泥腿子了,镇上的石板路多干净啊,到镇上住,也能说上一句是镇上的人了。
他们呢?叫啥?叫乡下人。自此两边就不一样了,那滋味能好受?
如今听常金花说还要与旁人挤着住,那就不是去享福的,大柱又同情起来,做买卖的小贩点头哈腰和奴才似的,让人看不起。
乡下平时确实活计多又碎,但也不必去抛头露面的以笑迎人啊,冬日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粮食够吃,柴火够烧,那不知道多舒坦。
东西送到,大柱跟着搬东西的时候瞅了瞅,院里还真住了旁人,常金花家只占小小的一间厢房。
他心里暗乐,想着回去定要跟村里人好好唠唠。
常金花铺席子收拾被褥,宋亭舟将家里的大铁锅按进厨房的灶台上。
“表哥,外面的灶你让人帮我搭好了吗?”孟晚从屋里出来问宋亭舟。
宋亭舟带他往外走,“搭到这边拐角了,你看行吗?”
东厢房与铺面的后门之间有块空地,被搭了个四四方方的土灶,中间被垒成了长方形,是放那口方锅用的,往后就在这炸油条用。
因为是搭在户外,阴干的很快,现在已经能用了。但铺子后面给宋亭舟搭的炕却还得阴干几天才能住人,他十六回私塾读书,这几日只能从三泉村和镇上来回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