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闪过。
关宁又看向了另外一个人。
此人年近五旬,带着一种儒雅之气,他名为历修,曾也是内阁大臣,重要的是他的身份,出自儒家。
本来朝中还有曾跟关宁走的很近的梅党,以吏部尚书卢照龄为魁首。
可正因为他们跟关宁走的近,在关宁起兵后,都被隆景帝处理撤职,不少人还受到了清算。
其他还有几位朝臣,都是曾在朝中有影响力的人。
虽然不多,但几乎代表了全部。
费田是废帝遗留的人。
薛怀仁自不用说,他代表了大部分文官。
杨素则是世家贵族的代表。
历修是儒家出身。
公良禹算是关宁的嫡系。
五人也就形成将来的朝堂格局。
关宁目光掠过每一个人,随即开口道:“此番大康经历巨变,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尽快恢复秩序,大康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想必诸位能明白孤是什么意思。”
还未正式举行登基大典,关宁没有以朕自称,这方面他并不在乎。
公良禹率先开口道:“依微臣之见,您应当尽快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可安朝局,可安民心,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代表着万象更新。”
“登基大典是要尽快举行,但在这之前首要处理好先帝的发丧事宜。”
这时历修开口道:“大康是一个延续两百七十多年的王朝,一直在萧姓皇族统治之下,隆景帝昏聩不得人心,但并不说明人们内心真正的能接受您……”
他说的很隐晦。
但关宁也明白他的意思。
很多人都讲究一个宗族礼法,隆景帝是不得人心,但还有其后人。
别的不说,当时齐王萧铭就在现场。
只不过被那一波一波的冲击给吓到了,当然也没人敢有异动,更不敢支持萧铭。
历修的意思是要给隆景帝体面的后事,以安抚人心。
“隆景帝的丧事可按皇帝仪制发丧,但不允许大规模戴孝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