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穿越>镇北王 > 第865章 谁再说陛下是暴君,我就打死他
      原有的这一段建造时为了减省人力,绕远连通了一条小河,并不实用,也满足不了所需。

      而因为河道太窄,且泥沙淤积严重,每有大船到此处,便会有搁浅的问题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是,河道太浅,容水量太少,每遇大水,上游青环湖的水位便会大涨,进而导致大量的水从此河道宣泄,形成洪水。

      可这条河道又窄又浅根本无法承受,洪水便会从河道溢出,将两边田地淹没!

      下游地势低,是一大片平原,也是大面积的耕地,若被水淹没,损失太大!

      实际上,每年都会有淹没的田地,别说是大水,就是普通雨季都无法承受。

      主要还是这条河道的问题。

      关宁准备进行治理,在这条河道保留的情况下,再从上游青环湖引水重新开挖一条河道。

      新开挖的河道是直道,能够减省路径,同时也能穿过沿途城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原来的河道偏向东面,只能灌溉到东部的田地。

      新开挖的河道能把西部的田地灌溉,改变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

      两条河道共用,当遇有大水时便能够分流,大大缓解压力,减少河水暴涨淹没两边田地的风险。

      同时,还准备在下游修建水坝蓄水,这是关宁来实地看过多次,经过综合考量,又跟多位水利官员商议后决定。

      北面地势地洼,每逢夏秋雨季,山洪爆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这里可是澜州的农业区,粮食生产好坏,决定意义重大。

      若这里丰收,就能保证上京所需,还能在北方起战事时,快速运至前线,不至于从南方急调。

      隆景帝当年跟他打仗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困境。

      对农业社会来说,水库真正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岁无饥谨之忧,雨多蓄水,旱时放水,可养方圆数十里土地,泽及一乡。

      若规模扩大,灌田万顷也不是不可能……

      关宁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真正的粮仓,对军事民用意义极大!

      这个水库才是本次工施的难点,也是具有争议所在。

      开挖河道很简单,直接顺着挖就是了。

      而在古代,实际上并没有水库的概念。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人崇尚敬畏天地自然,没有现代人这种人定胜天的抱负!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对水的力量充满敬畏,并一直有的传统观念就是对水一定要以疏导为主,万万不可予以筑坝堵塞。

      这种观点深深影响着,除了偶尔以土囊,布袋筑起临时性堤坝提高水位,来个以水代兵的奇谋外,很少有修筑水库来进行蓄水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