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合作没有问题。我们只看最终成果。”
当然,双方要如何分配利益,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他只关心能否造出一款好坦克,仅此而已。
‘不过,先不考虑未来,迈巴赫现在想与奔驰合作,戴姆勒会答应吗?’
据汉斯所知,迈巴赫与戴姆勒高层的关系并不融洽,否则他也不会在明年离开戴姆勒,创立自己的公司。
卡尔·本茨等奔驰方面的人似乎也知道这点,尽管对迈巴赫的提议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并未寄予太高期待。
毕竟对奔驰而言,与戴姆勒合作固然有利,但即便单独研发坦克,也未必会有什么损失。
因为奔驰不仅是当时德意志帝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
他们不仅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还首次完成了汽车的长途行驶。此外,1894年生产的“奔驰维洛”(BenzVelo)更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汽车。
因此,汉斯也认为,在这场竞争中,奔驰是最有希望胜出的。
至于迈巴赫选择与奔驰合作,恐怕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吧。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戴姆勒-奔驰在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主要军工企业之一,负责生产包括三号坦克在内的主力坦克,甚至上文提到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也是由奔驰研发的。
当然,正因如此,奔驰因向纳粹德国提供军需物资,并强制集中营囚犯进行劳役,而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了战犯企业名单。
“时间比预定的要长,问题就先回答到这里。如果之后还有疑问,可以向这位鲁登道夫中校咨询。”
汉斯指了指鲁登道夫,在场的人都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但某人的话还没有结束。
“最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坦克将成为未来德国陆军的核心武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比现在更完善的大规模生产体系,以适应未来的量产需求。”
当然,这并不仅限于坦克。
放眼未来,军队对卡车、装甲车等汽车的需求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这种需求必然会发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德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我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当让汽车摆脱仅供上流社会享用的局限,降低价格,让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并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生产。”
“这......但考虑到当前汽车的制造成本、人工费用以及生产环境,是否有些勉强?”
一直认真听讲的迈巴赫举起手提问。
而汉斯早已准备好了答案。
“各位听说过‘流水线生产系统’吗?”
“流水线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