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读书少,他仔细琢磨了几个月,又花钱请教了许多人,终于明白,只有依靠朝廷,勾结官吏,成为官商,才能真正的发家致富。
在有钱后,他才知晓,原来那些有门路的,有背景的,他们勾结军中官吏,根本就不需要千里奔走,只需要跟着军队,收兵将的缴获以及军队的缴获,再转手一卖,获利数倍。
比如,普通的小兵从死人嘴里扳下金牙,一颗金牙不足半两,但价值起码数百钱,但收购价不到百钱。
其他的铜器,玉佩,衣裳,书籍,等等,随便忽悠,转卖后就是数以十倍的利润。
崔迟很羡慕,但进不去,他没有这个资格。
这次听闻朝廷攻江南,崔迟毫不犹豫,立马就送上了百贯金钱与一都指挥使,不要求别的,就是允许他带着船队,一起去洪州。
在准备工作上,他并没有弄什么是绸缎瓷器一类的,因为他知晓,江南对这些东西都是不缺的,甚至不亚于。
花费五百贯钱,他从官盐铺中,买了官盐。
官盐三十钱一斤,一石就是三千六百钱,五百贯,就是近一百四十石,如此多的数量,令人惊悚。
虽然数量多,但朝廷也不忌讳。
这是官盐,你买再多,他都是赚的,这是市场价,你若是转卖出去,必须低,不然就亏本,没有人做亏本的生意。
所以,崔迟他雇了一艘小船,随军来到了鄂州,再到江州,最后到了洪州,见证了张维卿一路的顺风顺水。
一百四十石盐,到洪州时,只有五十石,第一天就售卖一空。
洪州的官盐,每斤超过了两百钱,排队买盐并不稀罕,因为整个江西,乃至于南唐,都是缺盐了。
这也是崔迟运盐的原因所在。
南唐的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
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
这也是为啥古代盐商都喜欢聚集在扬州的缘故。
淮南的盐业,每年产盐百万石,不止是供给中国,其实泰半也是供给江南,江西二地。
这么说,为啥失去了淮南,南唐就一蹶不振了,因为没了盐,南唐两三百万人没了盐吃,被中原控制了盐,就等于被控制了咽喉。
以致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
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
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李景宁愿舍弃十四州,也要求买盐吃,这完全就是卖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