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一笑,提起御笔在上面划去了几个人的名字,只保留一个总裁,两个副总裁的名字。至于十八房同考官的名字也划去了几个换上新人。
这几个新人都不是严党的人,也不属于朝中任何一个派别。
显然,皇帝在没看到这份呈文之前,对让谁做考官已经胸有成竹。
景王见父皇一口气换掉了好几个严党的考官,他和严嵩本是盟友,心中有些失望:“父皇,临阵换将,乃是大忌。”
嘉靖转头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什么忌讳,谁的忌讳?”
看到父亲眼睛里的寒意,累王心中一惊,讷讷道:“父皇要乾纲独断,自有用意,却不是儿臣所能理解的,儿臣刚才也是随口—说。”
嘉靖的眼神才柔和下来。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考生的名额。
如果严党有意壮大自己的阵营,定然会将名额往高了报,中的进士越多越能充实自己的基层。
实际上,如今的内阁都是小严一人说了算,他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起明朝进士的录取名额,自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照人口数确定新科进士的数字。
一般来说,一亿人口,每三年录取一百到两百个进士。
这些进士一旦中榜,可是要直接任命官职的,最差的也得实授一个知县。可全大明也就一千多个县,若录取的进士多了,官多民少,国家财政可负担不起。
不像后世,一个只有三十四人口的农业县,吃财政饭的就有三四万人。官民比例十比一,用惊世骇俗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明朝一个县城,真正的公务员也就知县、县丞两人,若不遇到天灾**,百姓的负担还是很低的。
会试、殿士科的录取名额的规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都没有改变。显然,这个官民比例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清朝光绪九年,当时的全国人口是四万万,参加会试的考生是一万六千,最后的录取名额是三百零八人,平均下来,每年一百人。
明朝的人口比清朝时要少,但贡士和进士的名额依旧维持在每年一百人左右。
但内阁这次报上来的名额却是六百四十,这就让人有些始料不及了。
内阁一直有漫天要价的传统,可这次开出这么大一个数字还是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若是在往届,这个数字一般都会在四百到五百之间。
进呈御览之后,皇帝按照惯例,大笔一挥,改成三百。
大家都是一团和气,默契于心。
问题是,这次是六百四十,皇帝就算要压些数字下来,怎么也得给内阁一个面子,不能压得太多。
最后的可能,估计是在四百多人。
四百多人,分成南、北、中三榜,每榜都有一百人可以登榜。录取名额之大,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