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都市>百工匠心 > 第294章 因地制宜
      乾隆皇帝是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一个人写的诗,跟全唐诗差不多。他每打一头鹿,命令工匠造完椅子,就写首诗。比如在乾隆二十七年的时候,乾隆就写了诗“猎获八叉角”,鹿角是八叉型;“良工制椅能”,是说找一个好的工匠,把鹿角变成椅子。乾隆活到89岁,当时才52岁,年富力强,心态还比较好,总去打猎,制作这个椅子的时候很高兴。十年以后,乾隆三十七年,皇帝62岁时又在另一把鹿角椅上题了诗,这时他写的诗就跟前面那个不太一样了。他说“制椅犹看双角全,乌号命中想当年。”他开始回忆了,人一开始回忆就进入老年了。年轻的人都不回忆,说的全是未来,赶明儿我买房子,我买车,是吧?这都是未来。那老年人都说我早年买的那车,怎么样,怎么样,都说的是这个,所以人一到回忆的时候,就进入老年了,乾隆62岁的时候,按照今天的标准,都退休了,也进入了老年阶段。所以他写的这个诗,也反映他的心境。

      中国语言非常严谨,凳的第一个概念,就是没有靠背,没有扶手,是平面的。凳是怎么来的呢?椅是倚靠,凳是踩踏,蹬踏。凳的第一个、初始功能是踩的,不是坐的。今天残留的痕迹就是上马凳,过去上马,马背高,得踩着那马凳上去。有的大户人家跟前,干脆就有上马石。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榻登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凳是一种上床前踩的家具。我们今天家里使用凳的一个简单的功能就是增高,比如你够高处,换个灯泡,拉个凳子就踩上去了,对吧?

      凳子的好处是什么呢?首先凳子没有方位感,它方便,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坐下去。椅子则不行,椅子有方向,必须从一个固定的地方坐下去。张阿伟嘿嘿笑道,明明很欠揍的表情却还要努力装做一本正经,丝毫不介意陈牧的鄙视。

    读书吧

    酒馆内灯火昏暗。

    坐在对面的陈牧,此时却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