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转发这条微博的配文和配图,是出自于年轻人之手,对节目的梗还很熟悉。
网友们也在评论区里玩了起来。
“李亦说和你们不熟,让你们别蹭了!”
“央视也来蹭亦哥儿的流量是吧?给钱了吗?没钱就去搬两车西瓜!”
“李亦:我种西瓜的,能卖给你生瓜蛋子?”
“李亦:你怎么知道我钓了一条长达五十厘米,重达10.6斤的紫红笛鲷?”
玩归玩,闹归闹,央视的转发,无疑是对李亦的认可和表扬。
网友们也因此越发认可:娱乐圈只有一个亦哥儿。
黑子们销声匿迹了。
只有粉转黑的魔怔人,还在质问凭什么。
这也是如今娱乐圈内不少人的想法。
李亦到底凭什么啊?
他们已经收到消息,李亦即将成为文艺协会最年轻的理事成员,以及第一个青年艺人代表。
他们承认李亦很优秀,在工作态度、作品产出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是不是太过于偏爱了一点?
……
京城,丰台。
上午九点,李亦到达了文艺协会大会召开的地点。
“张武,我今天还不知道要待多久,你自由活动就好,也别走太远,散会我提前给你发信息。”跟助理告知一声,李亦下了车。
下车的第一时间,便感觉到一股闷热。
四月底,京城的气温还算适宜,正常来说穿西装还挺合适,不冷不热。
只不过是李亦的心理作用,太久没穿西装了,总感觉不得劲。
恰好,李亦在门口就见到了熟人,朱广志和陈小二,还有张博。
此时他们正在门口抽烟聊天。
张博眼尖,第一时间发现李亦,吐出口烟高兴地说道:“哟,这不是大明星嘛?”
李亦迈开大长腿三两步就走了过去,没理会张博的调侃,一一打过招呼:“真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