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阳到京城的火车上,358厂的几个技术骨干和一个副厂长正看着外面的风景。
这次收到消息来京城,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厂子现在太难了,自从迁到信阳以后,是每年都在下坡路,已经走快五年的下坡路了。
厂里很多人都下海去了,现在真的难啊。
原来下属的几个厂发展也不是很好,也就508好一点。
不过现在也不是下属了,都独立了,不知道这一次会不会过来。
车厢里几人发了一会呆,就拿出随身带的东西开始吃饭。
一个技术员忍不住说道:“厂长,这个陈时平不是导演吗,怎么弄起来相机了?”
“人家不是弄相机,是摄影机,拍电影用的。”
“那也救不活厂子啊。”
“最起码能救活你们。”
此时的京城,陈时平已经接待好几个厂子的技术员了。
国内的光学仪器厂非常多,曾经都牛过一段时间。
不过后来嘛都不太行了。
就像358厂,社会名叫做华夏光学电子仪器厂,生产倍镜、相机都非常厉害。
特别是华夏相机也用过百灵牌这个名字,以前还生产过珠江牌。
陈时平记得九二年的时候还推出过新款的单反相机,不过在那之后整整六年没有动静了。
最后推出的一款相机表现不好,从研发到批量生产花了太多时间,最后上市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358快要破产了。
很多厂子现在都这个情况,基本上都是设备老化,技术研究跟不上,创新能力差等等问题。
在这一点小日子做的的确非常好,几乎垄断全球的相机领域。
人家是真的拼命砸钱做啊。
在千禧年后,国产相机其实还挺了几年,那个时候像素不高三十万左右像素差距并不大,但是迭代之后,差距迅速被甩开十万八千里。
从感光件、传感器到图像处理引擎全方面落后,国内相机厂商完全没有技术储备,一直都是进口.
直到人家的技术彻底迭代后,也就不出口元器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