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鞑靼,是不折不扣的一生之敌,朱元璋就是踩着元朝建立了明朝,从此两个民族争斗三百余年,即使隆庆和议后达成了稍具和平的局面,也始终小摩擦不断,之后的林丹汗更是大举侵边。
鞑靼和明朝似乎是好不了了,这种梁子,怎么可能解开?
上至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是不是都应该同仇敌忾,恨不得手撕对方方解心头之恨?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大明军队中,自始至终都有鞑靼的士兵,从洪武到崇祯从不曾消失。
而且鞑靼士兵比汉人士兵更加忠诚,大明朝国破家亡之时,他们也如同汉族勇士一般,死战到最后一刻。
不光是军队中的基层士兵或低级军官,即使在汉族军户努力奋斗数代都难以企及的高级军官乃至高级将领位置,一样不缺鞑靼的身影,朝堂之上,鞑靼官员一样同汉族官员行百官之礼。
挑一些职位较高,相对著名的鞑靼官员介绍一下。
纳哈出,扎刺儿氏,蒙古族。
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
在元朝当然也是位高权重,到了北元仍旧被封为丞相,权势不减。
洪武二十年降明,被封为海西候,死后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由于蓝玉案被牵连而死。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元朝王子王孙封王加爵只是出于安抚故元旧民目的,那再看看下面这位。
脱欢,是个蒙古族中常见的名字,永乐朝也有个脱欢,汉名是薛斌,继承其父薛台武职,跟随朱棣北征立功,进都督同知,后封永顺伯。
与薛斌相比,更为英勇的是其子薛绶。
在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中,瓦剌军发起最后的冲击时,明军将领薛绶领军负责殿后,死战不降,箭支用完后还继续持弓抗敌,明知必死而不退,这是何等的英勇,瓦剌军恼恨他坚持不降,将其残酷肢解。
如此勇士,谁不敬仰?
连瓦剌人都不知道的是,薛绶是蒙古人,寿童才是他的本名,薛是赐姓。
蒙古人杀害了薛绶,后来发现他是蒙古本族人,杀害了本族的勇士,瓦剌士兵都为之后悔哭泣。
可能又会有人说了,这是蒙古人不是鞑靼人。
到了明代,朝廷的公文和皇帝的诏书以及官员的奏折,只用来专指蒙古高原东部游牧民族的政权。
所以,此时所指的鞑靼已经不是单纯的鞑靼人了。
数日之后。
扎格的父亲把部落里的族人聚集在一起之后,将扎格拿回来的粮食做成食物分了出去。
其中一些年长的族人吃完之后,都来到扎格家的蒙古包里,围坐在一起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