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总管是苏州城这边梅庄的,真要是在苏州城里运几车东西出去,也只当他是个商人,陆家死士哪能将他跟晋王府想到一块儿去,倒比刘安亲自下山准备强太多。

    刘安高兴的应下,也免得泄露了二公子的住处。

    正说着呢,刘安想起一事,他从怀里拿出信筒呈给宋九,代荣义问道:“二公子让我将这信筒交给少夫人,问这是什么原因?说是有一日行车途中,一只大鸟落在他的马车顶,就取下了这个东西。”

    信筒里的信已经看了,都是宋九那日跟女儿小团子做的试验,她刚学会了千里送信这法子,没想到小叔子竟然真的收到了。

    宋九打开信筒里的信,还真是她写的字条,她看向刘安,心头很激动,叹道:“给小叔子带个话,以后竹园里有什么事,我们可以直接通信了,不必派人送信,这样你们更加的安全。”

    刘安还没有明白什么意思,宋九却是催着他赶紧走,送信的事她会跟小叔子解释的。

    刘安只得带着物资先走了。

    宋九再次看向手中的信筒,心头思绪万千,四岁大的孩子,竟然能支使天上的飞鸟千里送信,而且能准确的寻到人,当真是不可思议,莫非这就是他们口中所谓的贵人?

    宋九将信筒放到一旁,这才看起宋六交给她的信,弟弟跟着南宫阳离开水乡村留下的信,信里头是弟弟的一些交代。

    母亲由宋六照顾着,弟弟跟着南宫阳进了百经观,之后会努力跟在师父身边学艺,若能经过百经观的层层考核,将来能继承师父的衣钵,或许还能入朝为官。

    所以弟弟不打算走科举考试,对于弟弟对自己前程的安排,宋九很欣慰,去钦天监也不错呢,弟弟不能高中进士,中个举人也可以了。

    宋九将家信收了起来,想到宋六的两个孩子,她这一次特意在清单中给这两孩子准备了不少衣物和吃食,希望两孩子能过得开心一些。

    以前的事,也就过去了吧。

    这边刘安已经离开了,任婆子得到消息急坏了,她还没有跟着刘安走呢,咋先走了,便匆匆跑来三房问情况。

    宋九安抚住婆母,说道:“刘安说他们得丰收节之后才下山,再加上舅舅在养伤,有神医牧心在也放心。”

    任婆母自然想弟弟,但她也想着自己的丈夫,那岂不是她丈夫也得丰收节以后才回来?

    婆媳二人正商量着,赵嬷嬷匆匆赶了过来,显然是先前任婆子去见了母亲葛氏,将弟弟的事说了,这会儿赵嬷嬷赶来,却是来拉住大小姐别去竹园的事。

    “主子的意思是,既然公子在竹园养伤,又有神医在旁,倒也不必担心,干脆养病一个月之后再回来最好。”

    任婆子听着还没明白意思,宋九却是想到了什么,一个月后裴府庶子行刑,外祖母这是怕这案子有变动。

    任婆子很快也反应过来,看着赵嬷嬷焦急的样子,只得应下,赵嬷嬷更是再三交代,“最好能给竹园传个信,叫公子千万莫回来。”

    宋九还真就能传信,应了赵嬷嬷的请求,且叫外祖母宽心就是。

    赵嬷嬷一走,任婆子握紧宋九的手,叹了口气,想起自己的老伴,她真是想不明白,为何要躲着她不见,为何不给家里传消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宋九见婆母心头仍旧不平静,心思一动,说道:“娘,与其东想西想,不如去问问外祖父,或许他能给个答案。”

    上一次在茶馆见到外祖父,宋九就察觉这事儿不简单,只可惜没有仔细问出他。

    任婆子得了老三媳妇的提醒,立即来了劲,有道理,何不问问她父亲到底对这个女婿做了什么事情,任平人太过老实,任婆子心疼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