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说道。
周楚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盛斋读儒学或许不会有多大成就,但他在格物学的天分确实出奇的高,格物学才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将来我大明能否彻底兴盛,还得靠格物学。”
对于杨一清,周楚并没有什么藏私,从杨一清对杨盛斋的态度周楚就能看的出来,眼前的这位内阁首辅虽然年近七十了,但眼光和格局却从未拘泥和腐朽。
否则杨一清也不会放任自己的孙子去余姚求学,更不会在得知杨盛斋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之后,还帮他出谋划策。
周楚喜欢和聪明人交流,因为聪明人更能理解自己说的话的意思。
和蠢人,周楚甚至没有交流的欲望。
果然,杨一清听到这话,倒没有第一时间质疑。
“周大人做的那些个叫什么,实验?老夫倒也有所耳闻,真是叹为观止,老夫对格物学没什么研究,不过老夫相信周大人的眼光,只是想让大明再次兴盛,谈何容易啊。”
杨一清叹了口气道。
“事在人为,有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即便跌的粉碎,要是要去做的,物质不灭,不过是粉碎罢了。”
周楚淡然一笑道。
“物质不灭.....物质不灭.....”
杨一清不断地说着这四个字,越说越觉得其中蕴含着某些至理。
“周大人不愧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老夫自愧不如。”
杨一清说这话的时候,不知不觉间,眼角有些湿润了。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自己一腔热血,一心想的都是为国为民,但随着在官场的不断沉浮,杨一清渐渐丢掉了初心。
现在周楚的这几句话,让他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
杨一清不禁有些感动,也不知是为周楚感动,还是为年轻时候的自己感动。
“周大人需要提防这朝中的文武百官,今日他们在朝会上弹劾你,想来是出于毛纪或者夏言的授意,朝中党派屡禁不止,说白了这些官员都想找一棵大树攀附。”
“被攀附之人,很多时候做事就身不由己了,之前的杨廷和如此,有段时间老夫也是如此,这些人是杀不绝的,想当初洪武一朝,太祖皇帝杀了数万人,后来的人也没有觉得多害怕,一旦入了官场,很多人就变了,为了权利,不择手段。”
杨一清感慨道。
周楚点了点头,没有反驳。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两汉形成的门阀,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发展到了巅峰,再到唐朝,门阀被削弱,甚至被逐步消灭,门阀消失了,但中间还有一个阶层,隔绝在皇帝和底层百姓之间,攫取着每一个王朝的气运。”
周楚看着手中的茶杯,罕见的说出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