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科幻>抗日之铁血使命 >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说这样的话的人根本就没有看清楚诸葛亮六出祁山真正的用意,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下《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上叛汉附魏;第二次时,什么城池也没打下来就回去了;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刘禅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不过还是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总的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仅没有帮助蜀国扩大多少国土和人口。反而因为频繁出兵,征集粮草,战争损耗等原因,导致六出祁山成为了一场“只赔不赚的买卖”。

    以诸葛亮中国智圣的称号,难道真的看不清楚的其中的道理吗,显然不是。

    但是,诸葛亮依旧我行我素的坚持了下来,甚至于连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路上,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翻开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国土范围来说,蜀国可以说是最小的。

    当然,国土小一点也就算了,但是考虑到蜀国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区,山地多,平原自然没有魏国和吴国那么多。在古代这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没有肥沃的平原,不仅造成经济实力的羸弱,也会导致人口和生产力的下降。

    根据史料的总结归纳:蜀、吴、魏的人口分别约为:94万、52万、443万;军队分别约为:8万、20万、50万。

    也就是说,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军队数量,蜀国都是最弱小的。

    但是,很明显的是,诸葛亮是不允许蜀国一直弱小的,这样他也对不起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之情。

    于是,他需要用战争来抢夺土地和人口。由于联吴抗魏的总体方针不能破坏,南边和西边不仅土地荒凉,而且也没有什么人口。所以,他只能向着北边的魏国进军。

    除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银外。诸葛亮作为难得的军事天才,是希望通过六出祁山来完成蜀国对魏国的攻势防御。

    由于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国之于强大的魏国都应该处于防御的态势。但是,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个地区,魏国只需要集合好军队,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推进到成都。但是,正因为诸葛亮的频繁进攻,魏国军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没有觅得攻打蜀国的良好机会。

    最后,不管是六出祁山还是九伐中原,表面上来看确实没有取得多大的功绩。但是在实质上,二者都是在用进攻来延续蜀国的生命。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很清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他也明白魏国和蜀国在整体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

    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

    曹魏一看蜀国竟然还有心思和能力北伐,不得了啊,这个刺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牛逼,暂时还是不要招惹这家伙为好。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实力强大的曹魏竟然没有主动南下,反而在汉中一线采取了守势,这一守就是几十年,直到诸葛亮去世才转为进攻状态。

    眼下暂九军和华北方面军的状态和三国时期的魏蜀两国差不多,华北方面军实力要远超暂九军,尤其是在精锐不断外调的情况下,暂九军的处境更加的危险。

    一旦让冈村宁次察觉到暂九军的虚弱,一定会集中兵力解决掉这个祸患的。

    但如果暂九军一直维持对华北方面军的攻势的话,冈村宁次就很难察觉暂九军本身外强中干的现象,一旦等到暂九军恢复实力之后,便不会再担心小鬼子进攻了。

    因此在李国耀的命令下,从北平一线到保定再到大同,暂九军都在行动,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头哥,很执着的撕咬着华北方面军,搞的冈村宁次有点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