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国耀派人进城,将丰镇守军准备好的干粮全部带走,随后马不停蹄的继续赶路!
一百五十公里的路程,即便是有战马代步,也非常的辛苦!
再加上从丰镇到大同一线几乎全都是山路,非常的难走,原打算十二点就能抵达的路程,一直到凌晨一点四十才抵达。
站在大同古城北门,望着巍峨的城墙,李国耀颇为震撼!
很早之前李国耀就听人说过,没有被破坏大同的城异常的雄伟,但是却没有想到会这样震撼。
十几米高的城墙下,即便是坐在高头大马上,人依旧显得非常的渺小。
在平坦如砥的城墙之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门楼,位于城墙的中心,平面均呈“凸”字形,城楼均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屋顶。外有廊柱围绕,下临马道。
此外,角楼、望楼,间隔而立,雄伟异常。
据说这座古城的城墙高约14米,最宽处约有16米左右。其中大墙的正墙高约12米,垛墙高约2米。
垛墙之上又砌以砖垛,高约0.8米、厚约0.5米、长约5米。垛间距离约为0.5米,垛与垛之间称为垛口,这是守御将士的了望孔和射击口,借此可以较好地隐蔽自己、打击对方。
据传,四面城墙共建有五百八十多对垛子,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的村庄数目。
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李国耀眼里的大同城不仅仅只是雄伟,他更看到了这座城池的防御能力。
说实话,如果不是穿着日军的军装,假冒日军主力的话,李国耀真心不敢对这座城池起歪心思。
单单就看北门一地,就能看出这里的防御能力不弱,不仅仅是城墙的高度和厚度,还有诸多矗立于城墙上的楼台建筑物都在战争中有着不容忽视作用,比如说女墙和角楼等等,都能起到观察、隐蔽、机动、射击、接应、制高和前线指挥所等重要作用。
而且这里城墙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象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
学过军事工程学的李国耀知道,凸出的部分为城墙墩子。这些墩台的设置,主要是从战争上需要考虑的,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
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
如果以正常的情况来看,就他们眼下这点人,根本不具备攻打这座大城的实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天他们不但来到了大同城外,而且还会要求日军主动打开城门,放他们进去。
在城外伫立了几分钟,李国耀当即向部队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
接着,李国耀命人向大同城里的守军喊话,让他们立即开门!
事实上,李国耀等人刚刚出现的时候,北门的日伪守军就已经看到了!
毕竟几千名骑兵一同行动,还打着火把,想不看到都难!
但是由于不确定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这些人并没有打开城门!
大晚上的,一旦来的不是大日本皇军的话,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还是小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