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网游>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论不类的场景
     

      当然起初拥者很多,可是也有更多的反对者,试想当初清朝下强制剃头令时,许多人宁死也不剃头,随后清朝就有了“留发不留头”,就是说,要留头发者,那么连头也不要留了。留须蓄发已经成为一种传承的文化了,你说不许留,不造反才怪。

    随着时间的推移,短须短发的好处体现,大都人也就接受了,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根本不接受的人,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大街上多了一个新的行当“理发铺”。只因在修面美须的功夫外,还有端打推拿、捶背、舒筋是他们的绝活。不管你是颈痛、感冒头痛,或因劳累腰腿疼痛,经他端拿之后都异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

    人称他们是不切脉、不开处方的医生。只在有关穴位上和疼痛处运用敲、拍、揉、搓、推、拿、端等手法,很有疗效。特别是端腰杆,顾客坐在凳子上,“剃头匠”站在他身后,双手挟着腋下左右摇摆,然后,左膝顶着他臀部猛劲向上一提,同时喝一声“嗨”!顾客猛地一惊,腰部“嚓”的一声,顿时感觉周身出汗、四体舒服;又如治颈项失枕,患者坐凳上,剃头匠先给你提肩、揉大椎、推松臂筋,然后左手托着下巴,右手托着后脑,将头左右轻摇几转,猛然用“闪劲”把头往上一提,“嚓”地一声响后,患者就顿感脑袋转动自如了。

    舒筋捶背,是用拳头在你遍体轻重有节地捶擂,发出“扑扑”响声,然后用双手手指卡捏大动脉,发出脆响声来,你就会感到全身四肢轻松舒畅。

    挖耳更是玄妙,一个竹筒里装上各式竹挖耳、大小鹅绒毛扫、铜丝弹条、绞耳毛小刀、小铜起子、夹子等工具。

    先用绞耳小刀绞去汗毛,然后用挖耳细挖,再用小夹夹出,用起子起松薄皮夹出,用铜丝弹条在耳里一弹,弹得耳里嗡嗡响,最后用绒扫扫净,顿感全身酥麻。有的人竟在挖耳中进入睡眠状态。这玩意有个名字叫“小安逸”。

    还有种特殊营业,是给满月或周岁小儿剃胎发。

    一般人家至少要取你半块银币,因为孩子太小不会合作,要一面剃一面诓小儿不要乱动。

    很吃力剃完了,还要恭维几句吉利的四言八句:“剃去胎发、越剃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因为这是给孩子第一次剃发含有“洗礼”的意思,富贵人家给个三五块银币也不在乎。

    从留发到留短一些的发,再到修发修须,直到大量的军人需留短发短须等等的职业要求普及展开,加上个人卫生状况中得到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体现出来后,在年轻一代就不会把发须看的那么重,再加上各种宣传,就会形成一个社会氛围,在体现上就成了一种地方上的个人装扮风俗,有别于大明其它地方了。

    在平安镇上就出现了两个日常景象,身穿大明传统服饰,留须束发的人,里面夹杂着各种身穿短袖长裤,留短发不蓄须的人。更有身穿着体恤衫,脚蹬木制“拖鞋”,手拿一把小折扇者。还有不伦不类者,一大把胡须却是短发,上穿T恤套头衫,下穿大明套筒裙,脚蹬橡胶人字拖,好比在八十年代,某山区赶集中,有人穿着喇叭裤,头梳七分头,手拿四喇叭录音机在行走一样。

    凡是平安伯的一些想法也是不伦不类,零散也!摆在朝廷眼前的就是平安伯要把土默川的鞑靼部落,全部收归大明,这不是在睁眼说瞎话,自吹自擂罢了?自土木堡以来直到京城保卫战后,朝廷自上而下对鞑靼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明朝对打服蒙古的信心越来越不足。这几十年来,鞑靼南下劫掠大大小小几百次,只是一味地防守,从天顺年起,一退再退,放弃了大片领土,北:退到了大同一线,西:退到了太原及偏头关一线,南:盐池,榆林一线,放弃了整个河套,在各个边关修筑长城。可是半途中杀出程咬金,目前章子俊把河套给收复了,还占了黄河以北的九原城。对朝廷来说只是观望的态度,反正没有花费朝廷一文钱一个兵,有平安伯挡着鞑靼侵入河套南下似乎已经成习惯了。

    对于平安伯私自拥兵也就睁一眼闭一眼,要是没兵怎么挡住鞑靼呢?可是私自拥兵这样的举动是朝廷不允许的,那可是灭九族的大罪。在明面上章子俊的私家军是总制陕西军务尚书秦纮属下,可是实际上却插不进手,对于这支军队兵部没有备案,当然也就没有朝廷的兵饷及补给,也没有朝廷任命的官职。

    最后刘大夏、戴珊、倪岳让朱佑樘下旨意,再派宦官张亮前往九原城为镇守太监,又派巡按御史纪涛,并在东胜卫设立都指挥司。

    接下去就要分别说一说这三个朝廷在地方上的机构,首先说这个都指挥司,这是一个近千人的衙门,也是地区的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其下属机构包括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等,分别由经历(正六品)、断事(正六品)、司狱(从九品)等官员组成。其上司是总制陕西军务尚书秦纮管理。

    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是由明朝的都察院派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查,号称“代天子巡狩”,权力颇大,巡按御史的职责包括对地方行政和地方官吏进行监控,确保地方官员的行为符合朝廷的规定和期望。巡按御史的选拔过程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出身、品行和实际政绩,还对年龄和体质有具体标准。此外,禁用新仕人员、吏、教官和部曹等人员也被明确禁止担任巡按御史。

    民间说的八府巡按其实并没有,因为八府巡按的形象多为正义的,这可以理解为百姓对官吏们公正廉明的一种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员来管一管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八府巡按是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权极大。

    目前大明“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接下来再来说一说镇守太监,镇守太监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军事和民政事务。他们不仅负责监视地方省级以下所有官员,还常常直接干预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甚至借机搜刮财物。例如,大同的太监郭敬就因为与瓦剌交好并接受贿赂而被弹劾。此外,郑和曾担任南京守备太监,王安担任甘肃镇守太监,这些都是早期著名的镇守太监。

    镇守太监制度的设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永乐朝,当时朱棣为了加强朝廷集权和控制地方势力,开始派遣太监到各地镇守。这一制度在仁宗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正统年间达到鼎盛。

    可以说这三个机构,全部是冲着章子俊而来的,不过对章子俊来说反正开水不怕死猪烫,装作看不见听不着,你要找上门来,好办,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就装傻,如果要钱要粮要各种经费,各种摊派银就跟你翻脸。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反正跟朝廷也就是一层窗户纸了,朝廷目前不想捅破,那就好好地拿捏着。

    对于镇守太监张亮,巡按御史纪涛,都指挥司衙门的这些官员来说,也是识相,因为西北真的很苦寒,还在边关之外,想要摆谱也没人看,职位虽然很高,却像是充军一样,都耷拉着脸,只是想法能早点调离黄土沙坡之地,所以也没找章子俊的麻烦,可能是朝廷有所交待,各管各的事而已。

    都指挥司衙门设在东胜卫还好说,虽然人口少了点,却不那么荒凉,可是镇守太监张亮,巡按御史纪涛的衙门所在在九原,因为此时的九原城还没有建立起工厂矿场,一切在铺开中,特别是铁路的建设要在黄河的沙滩地上建桥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打算是建一条栈桥,全是用圆木搭建而成,不管是今后的公路还是铁路都能用,好在火车的重量也不是很大,都是米轨的小火车。此时的黄河因罕台河及黑赖沟的流量很大,把黄河水引流了一大半,从东胜往前跨过黄河到达九原是大片的黄泛摊涂区,搭建栈桥是最适合的也是容易的事,在黄河中间水流最宽处也只有二十至三十米段距离,不过章子俊很明白,再过五十年在黄河西沙拐处的大河因沙漠覆盖被断流后,从而形成了毛乌素沙漠,河套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今日河湾的产粮区,因上游的大河断流反之黄河的水量增大,直冲下游,今日可见的摊涂也就不复存在,不过时间在五十年后,到那时再修建一座大桥也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