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也亲自来了,站在特设的高台上。虽然他极力保持威严,但眼中还是掩饰不住期待的神色。
"开始吧。"赢天一声令下,工匠们推动割麦机进入麦田。
随着机械的转动,锋利的刀片开始高速旋转。割麦机稳步前进,麦子应声倒下,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地上。眨眼之间,就收割了一大片麦田。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呆了。那些之前质疑的大臣,此刻说不出话来。
一个老农夫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太子殿下真是我们农民的大恩人啊!有了这个机器,我们就不用再累死累活了!"
嬴政也激动地说:"好!好!这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他转向那些大臣,"你们看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以后要多支持这样的创新!"
王德等工匠们感动得跪倒在地:"多谢殿下教导之恩!以前我们只知道照图纸做东西,现在才明白,做工匠还要懂得这么多学问。"
赢天扶起他们:"你们都是大秦最优秀的工匠。掌握了这些技术,就要用它们来造福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道!"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太子不仅心系民生,还懂得这么多神奇的技术。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不吝赐教,让工匠们也都学会了这些本领。
一位在集市上卖农具的老者感慨道:"有这样的太子,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啊!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割麦机的诞生故事。它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革新,更展现了一个年轻太子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引领下,大秦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工匠们的技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常说:"太子授艺,不分贵贱。"这不仅是对赢天教导之恩的感激,更是对他提升民生的赞誉。而这台割麦机,也成为了大秦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象征。
......
春日的晨光刚刚洒落咸阳城,酒楼上已经传来悠扬的吟诵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李白云正在深情朗诵他新作的诗篇。这位曾经对朝廷多有微词的老诗人,如今却为太子的新政歌功颂德。
"太子恩泽遍四方,耕织之术利农桑。铁轨纵横通万里,割麦机巧助农忙。民心所向非虚语,政绩斐然果可量。但愿年年添新器,永保神州稻粱香。"
楼下渐渐聚集了不少人,既有身着锦衣的富商,也有面带尘土的农夫。他们听得入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老这诗写得好啊!"一个商人赞叹道,"尤其是'民心所向非虚语'这句,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就在这时,一个面色阴沉的中年文士突然冷笑一声:"哼!李白云,你也算是名士,怎么净写这样奉承的诗?什么叫'民心所向'?还不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李白云目光严厉地看着那人:"魏先生,你这话就不对了。老夫一生写诗,只求问心无愧。太子殿下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你说是利益蒙蔽了眼睛,那请问,太子的新政可有半点对不起百姓的地方?"
那魏姓文士语塞,但仍不甘心:"这些新奇的玩意儿,迟早会坏了我大秦的根基!"
"放肆!"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怒喝。原来是一位参加殿试的举子,他义愤填膺地说:"魏先生,你说这话未免太偏颇了。太子殿下推行新政,哪一件不是为了百姓?就说这次殿试的改革,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也有了出头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大善政吗?"
几个同样准备参加殿试的学子也纷纷附和。一时间,酒楼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李白云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这正说明太子的新政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殿试已经开始。往年的考场总是一片肃穆,但今年却有些不同。考生们虽然依然认真,但脸上少了几分惶恐,多了几分从容。
嬴政坐在高台上,目光如炬。这是他第一次亲自监考,就是要看看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到底有什么本事。
忽然,他注意到一个考生在答题时频频抬头,似乎在思考什么。往年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多数人都是埋头抄写背诵的内容。嬴政悄悄让人记下这个考生的座位号,准备等考试结束后看看他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