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闻消息时,刘备应当是真的伤心,亡国之痛,作为汉室宗亲,怎会不伤心?但其后的三辞三让,真的也只是演一演罢了。
毕竟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画的饼就是用的“霸业可成”,所谓霸业,是区区一个汉中王么?显然不是,所有高层对此心知肚明。
至于刘协是不是还活着,那个山阳公是真的还是假的,已经不重要了。大汉亡国了,能延续正统国祚的,只有刘皇叔一人,在林夕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法理所在,根本不用去说什么“听说”皇上已被曹丕害死之类的,将这称霸天下的野心欲盖弥彰。
然而这也只是林夕的想法而已。
刘备显然还是觉得这帝称的有点虚,毕竟他是衣带诏成员仅存的唯一了,没救成天子自己却称了帝,着实不太好看。
所以汉中王的劝进表里,署名的几乎都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极少蜀地的官员,可是称帝的劝进表中,九成都是蜀地的官员。
颇有不愿意脏了手,将可能被历史诟病的事情都扔给蜀地官员来做的意思。
反正,这三辞三让的戏码生生演了半年之久,终于,在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章武。
林夕终于能称诸葛亮为“丞相”了。
关羽、张飞也赶回成都,亲历登基大典,看着身穿龙袍衮服,头戴十二冕旒的大哥,热泪盈眶,身为男儿,此生壮志酬矣。
曹丕对此的反应,自然是掀桌。
孙权则是因为想趁曹魏政权交接不稳时攻合肥却被张辽吓得没敢动,得罪了曹丕,思来想去还是要与刘备结盟,所以派来使者祝贺,并送上国书,愿意与大汉言归于好,重结盟约。
孙权也知他将刘备得罪的狠了,所以派来的使者是诸葛瑾。
可即便是诸葛瑾,在欢迎宴会上,也清晰感受到了来自大将军关羽的冲天杀意。
首次正式会晤中,面对孙权提出的结盟条件,关羽一概不听,只提出一点,“让你家主公将吕蒙小儿的头颅奉上,再与吾等谈重结盟约之事!”
上来就是僵局,诸葛瑾回了馆驿之后迟迟未等到第二次谈判会晤,便去了丞相府,想要找二弟私下谈一下,结果吃了诸葛亮的闭门羹,避而不见。
诸葛亮也很无奈,他虽然坚定的认为大汉的道路就应该是联吴抗曹,此时与东吴重归于好才是于新生的政权最有利的,但是关羽现在已经是朝廷的大将军,武将第一人,又与东吴有不共戴天之仇,他要如何才能劝阻关羽?
或许只有林夕能劝得动吧。
诸葛亮决定去寻林夕来商谈,他相信,林夕定然会站在他这边,做出理智的选择。
可此时,关羽正在与林夕对饮小酌。
“小夕,你觉得,应该与东吴重结盟约么?”关羽红着眼睛说完这句,猛地灌了一觞酒。
林夕陪着喝了一口,“大兄,夕很想说,应该,并且可将此时重结盟约的必要性与好处,一二三的对大兄摆清楚讲明白。可是现在林夕却说不出口。”
关羽面色稍霁,“哦?却是为何?”
林夕也不言语,只伸出双手叼住关羽的腕子,号脉,然后叹气。
“大兄,你吐血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