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英明。”刘公公低头。
宣明帝眼神越发晦暗,“如今朝中武将,朕信得过、又能用的不多。窦仲要坐镇京郊大营,动不得,窦家子嗣不出挑,也只有窦元武还能勉强用一用。朕让他去边关监军,本意就是让他盯着沈观山父子,替朕监察边军动向,他倒好,一来就给朕上了这么大一桩难题。”
沈观山父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宣明帝其实也不清楚。
窦元武是他派去边关监军,也是他信得过的人,但这场战事发生的突然又蹊跷,宣明帝得知的情况,并不比定远侯他们多。
可无论如何,宣明帝都不相信窦元武敢欺瞒自己,那是他一手提拔挑选的人,他自然信任。
反而是沈家那边……
宣明帝面露寒色,“沈观山面上忠诚,实则对朕隐瞒颇多,他这个从民间找回来的女儿是怎么回事?又不曾在沈家长大,她从哪学的兵法战事?”
刘公公道:“这确实值得怀疑,奴才看沈玥挑刺奏报的样子,显然是极通兵法,又敏锐聪明,句句都问在点子上,怕是连朝中不少武臣都不如她。”
“哼,民间养大,能养出这样的女儿?比朕的太子还精通战事些。”
宣明帝想起沈玥质疑奏报的样子,若不是及时阻拦,她只怕还能挑出更多疑点,更加难以圆说。
他微微眯起晦暗的眼,“你去查查沈玥的来历,看她是不是早就被沈家接回来,精心养在暗中?朕看她一心为父兄伸冤的样子,就不像是刚接回来的,对沈家真是死心塌地。”
刘公公暗自吃惊,“皇上是怀疑……沈玥是沈家人留的暗手,防的就是沈家一旦出事,她能站出来支撑门庭?可沈玥毕竟是女儿,沈家与其培养她,不如培养儿子。”
“女儿也有女儿的好处。”宣明帝冷声道,“谁会怀疑一个小姑娘有多大本事?连朕不也被瞒过去了?”
在没有亲眼见到沈玥之前,宣明帝是根本没有把沈观山这个女儿放在眼里的。
所以才轻易同意,让她回归了沈家族谱。
但儿子就不同了。
儿子能继承家业,天然就比女儿更受重视,也不便隐藏。
至少沈观山三个儿子的情况,他们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宣明帝都是心里有数的。
唯独沈玥这个女儿,一直不在他眼里,突然展露锋芒,竟比沈家三子还难缠。
想起沈玥话里话外指控他昏庸、不辨是非的胆大,宣明帝就十分恼怒,偏偏她又是沈家最后的血脉,他碍于舆情,竟不能严厉降罪,心里就窝火的很。
登基这么多年,这已经不是宣明帝第一次在沈家人身上感到憋屈了。
上一次还是他想撤换掉沈观山,将他调离边关。
结果边军所有将领激烈反对,还送来了边境百姓的陈情书,话里话外都只认沈家人,不愿意让朝廷调换主帅。
简直荒谬!
边军二十五万重军,到底是他大燕的军队,还是沈家人的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