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煦咳嗽两声,“燕军北上抵御蒙古大军,的确是应有之义。”
这厮也不反对,李允熥差不多懂了……八成这三位已经商量好了,只是通报而已。
“那我……”
“陛下请安坐。”徐氏叹道:“如今金陵局势复杂难言,两方混战……应天府人口流失,多少村落无人烟……”
“五年大战,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当携手并进,力挽国事。”
“太组皇帝定下燕王、宁王守边,此策不可更改。”
“陛下,拟调三万燕军,另从龙潭大营中,选五万精锐,一同北上,汇合北地兵力,理应能驱逐蒙军。”
李允熥眨眨眼,立即想明白了其间缘由……为什么要拉着自己说这件事了。
两个多月前,李棣率军过江,先后收拢之前败军降卒以及举军来降的平江伯陈瑄,麾下大军约莫六七万战卒,调动三万北上,差不多是燕军的一半,说不上主力,但也不能算是偏师。
但于此同时,燕王一脉也提出了要求,调动五万官军一同北上。
如今对燕王一脉威胁最大的是一直驻守在龙潭的十余万大军,其中一部分是徐辉组麾下,一部分是梅殷从淮安府带回来的。
虽然名义上是十余万大军,但战力相对比较弱,毕竟之前五年,多少战力强横的大军都已经填进那个无底洞了,调动五万,而且是相对比较强的五万精锐……那留下来的,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了。
李允熥听丘松说过,当日徐辉组、梅殷率军从龙潭进击,李高煦亲自领骑兵冲阵……几乎踏破敌阵,这种场景在之前五年内,其实是很少出现的,反而是李棣经常陷入阵中,张辅的父亲张玉就是如此阵亡。
当然了,徐辉组未必会同意这个条件……所以,徐氏母子三人才对李允熥透露内情。
换句话说,他们是想让李允熥去劝说徐辉组、铁选、常升等人。
李允熥开始还在装傻,但李高煦不耐烦的说:“若是他们不肯出军,那大家都在金陵等着,等着蒙古大军一直打到金陵!”
“老九啊老九,你觉得他们会听我的?”李允熥苦口婆心道:“舅舅一直就看不上我,大舅子更是看不上我!”
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大舅子……李高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断然道:“那就要看陛下了,母亲和大舅商量过!”
嗯,这个舅舅和刚才那个舅舅不是一回事。
其实这个处置方案对李允熥比较有利……相对来说能保持金陵城内以及朝局上的平衡性,在他这个皇帝还是傀儡皇帝的时候,任何破坏平衡的事件发生,最危险的就是他这个坐在皇位上的人。
“魏国公不同意?”李允熥问了句,又追问道:“老九,你让我去劝……总得给我交个底吧,魏国公为什么不同意?”
一旁的李高炽挠挠头,“是我去说的……大舅一扭头就走了。”
李允熥出了会儿神,转头看向徐氏,“四婶,这事儿……侄儿倒是觉得挺好,抵御蒙古,总不能全让燕王府扛着,朝中理应出兵,但打战那是要花钱的……”
“我们没钱。”李高煦斩钉截铁道:“开拔北上,耗用粮草,还有武器铠甲,全都得朝中户部,工部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