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小说馆>修真>北颂 > 第0975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
    由于寇季身份了得,所以他在各地衙门设立的鸣冤鼓,沿用了登闻鼓的名字,并没有改名。

    寇季抢了包拯在史书上的政绩,如今正主当面提出此事,寇季觉得心里蛮爽的。

    寇季笑着道:“登闻鼓有什么不对?”

    包拯抱拳道:“登闻鼓乃是先生设立的一条善政,自从登闻鼓出现以后,民间就少了许多罔顾国法的事情,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也大大降低。

    但是学生觉得,无论是皇宫门前的登闻鼓,还是各地衙门前的登闻鼓,设立的律条相对有些苛刻。

    许多百姓对敲响登闻鼓的律条畏之如虎,使得他们不敢走近衙门里诉说冤情。

    所以学生以为,当更正。”

    寇季闻言,点点头道:“告御状,需要丈责一百,许多人未曾走到登闻鼓前,就被守在登闻鼓前的御前卫杖毙。

    府衙门丈六十、州衙门丈三十、县衙门丈二十。

    碰到了黑心的衙役,确实会出人命。”

    包拯郑重的点头道:“当官本就是为民做主,若是以丈刑吓退百姓,那就有些失去了当官的本意。”

    寇季询问道:“你觉得该如何改?”

    包拯沉声道:“学生以为,当减半。”

    寇季沉吟着摇了摇头,“减半也会打死人的。”

    包拯沉吟了一下,想到了衙役们熟练的行刑手段,赞同的点点头。

    一些老衙役们,能在不伤人皮肉的情况下,几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打出内伤。

    甚至有的一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抽吐血。

    寇季思量了好一会儿后,道:“应当取消庭丈,改为罚银。”

    包拯皱眉道:“如此一来,会滋生许多贪腐。”

    寇季感叹道:“至少贪污不会要人命。回头你将此事奏上来,让百官们议一议,我和官家也商量商量。

    最好就是百姓告状,不打也不罚,除非断定是诬告,再罚也不迟。

    如何罚,罚多少,应当定下数额。

    确定百姓们能接受的起,不能逼死人。

    借着大宋书报将此事传给百姓,让百姓明确的知道此事,知道罚款的数额,大大的避免地方上的贪腐。

    此外,为了避免诬告成灾,当设立一定的门槛。